陆陆续续又有各位将军前来报名,右卫大将军薛万仞(老妖精是左卫大将军),河间王李孝恭等等,连我两位老丈人尉迟老黑和李道宗都来了。(李道宗现在虽然是礼部尚书,但也还挂着军职的。)大家伙不管关系如何到也都算是熟人,报名入座后或颔首,或点头的各自打个招呼。
卫公李靖来时,所有人都起身行礼,连李世绩都起身点头。李靖真牛啊,不愧是大唐第一名将不服不行人家连盔甲都没穿,就一身青衫长襟的,李世绩也不敢咋呼不是。
等李靖坐好之后。李世绩看看天色,这一点我一直挺佩服这些人,我看天色顶多知道早上、下午、晚上,这些人看天色居然能知道大致什么时辰,太神奇了。
“击鼓点卯”李世绩端坐帅位,沉声喝道。
“嗵嗵嗵嗵”的,有军士开始有节奏的给后面两人高的牛皮大鼓敲响了。
一通鼓过,还有稀稀拉拉几个将领奔来点卯。
二通鼓过,三军列阵整齐。
三通鼓过,旗门分列、将领立马、军兵整肃。整个校场鸦雀无声。
“报大帅,所有将领到齐,无人缺阵,左卫、右卫两军列阵完毕,接受大帅将令。”一骑快马,旗官一路奔至点将台前,立马抱拳,大声禀报。
“左卫演阵,右卫待令”李世绩从帅案前拿起两面令旗。
“是”自有两名亲兵上前,执旗而下,将令旗交与旗官。
“左卫演阵,右卫待令”快马而来的旗官接过令旗,再次抱拳而去,片刻之间,如同接力一般,军令前后左右的四面响起。
“呜——”号角声起,右卫兵马在各自将领带领下,整齐的退至教场西北角。左卫兵马则在各自将领带领下列阵行至校场正中,整齐列阵。
校场东南西北四角立有四座碉塔,塔上有旗兵挥旗,指挥列阵的将领。
看到旗帜舞动,一名左卫将领大喝一声:“列阵,演武”
长枪手,刀盾手,陌刀手,弓箭手前后分阵而立,泾渭分明,百十个骑兵分成前后两排,列于阵后,以为机动。
我当能玩出点儿什么花花呢,也就是进击,后退,分阵,合阵这些常规套路,讲究的就是一个沉稳有力,进退有矩,分合有序。长枪手在前,刀盾手居中,陌刀手压阵,弓箭手掩护,骑兵机动。根本不像我想象中有什么奇门遁甲之类的花花大阵,甚至连《三国志系列》游戏里常出现的什么鱼鳞、锋矢、鹤翼、雁行之类的军阵都没有。这也太没技术含量了。
呃——似乎漏了什么,让我想想啊,新鲜劲儿已过,这思路就散开了,连国庆阅兵大典都见识过的,这种场面,小儿科。反正左右没我什么事儿,乱想。
关于“战阵”这个概念貌似是最早提出的是跟蚩尤打仗的那个黄帝?之后在姜子牙手里发展了一下,唐朝以前玩这个玩儿的熟悉的好像是曹操和诸葛亮。之后的牛人就是李靖了。后世传世的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这本书里谈到了李靖布阵的一些心得。但是也没脱出现在演练的那些范畴。貌似真正有名有姓的战阵都是宋、明之后有的,结果被小日本学去,东施效颦的搞搞,就搞出了后来游戏里的那些所谓阵型了。
要说这战阵,其核心要领就四点:机动力、攻击力、防守力和伤亡率。其中心思想就是发挥最大攻击力,强化防守力,提高机动力,降低伤亡率。在没有热兵器的时代,大家都是短兵相接,怎样最有效的杀伤敌人,保存自己,这就是战阵产生的原因。
这儿正东拉西扯的乱想呢,也不知道谁就一脚捅了我腿上。
啥事儿啊?没看正演阵呢,有啥等会儿咱下去说啊回神了,还转转脖子四处乱看,这是怎么了?一群老家伙要么举头望天当不认识我,要么像看傻子一样看我。我这儿啥也没干,这又怎么了?
突然看见老丈人李道宗冲我挤眼,眼神儿望李世绩的方向飘。
寒毛孔一下就竖起来了。
赶紧看李世绩,发现老头儿脸都气黑了。
这我又怎么了?
“李逸”李世绩一拍案子,大喝一声。
“到”一哆嗦,赶紧一路小跑窜了李世绩帅案之前,躬身行礼。这会儿也感觉不到盔甲重了,最神奇的是连勒肉里的带子都不觉的疼了。
“哼”老李脸一扭,看样子真生气了:“本帅叫你三次,为何不应”
妈呀,李世绩叫我了,我咋就没听到呢走神的下场,这要放了别的地方也就算了,放了这点将台上,典型的不给面子啊砍我八遍都够了。
“报大帅,我……末将……”这怎么说呢,实在没辙了,实话实说吧:“报告大帅,刚才观看军阵,为我大唐雄威所震慑,一时激动,不知所以,故此未听见大帅点名,末将知罪”赶紧一辑到底,主动认错。
“哼,莫不是你做了这镇军大将军便不把本帅看在眼里了?”李世绩明显火上头啊,冷哼一声,语气森严:“别人治不了你,但在这校场之内,本帅照样治得了你这驸马爷”
脚一软,差点儿就坐地上了,冷汗一下就冒出来了,顺着鼻子尖儿就滴了地上。
-----------------------
今儿*台接待,用手机偷着写的,格式上有啥错,大家包涵,下了班开始发力,能更多少算多少,指不定就一气儿赚了那十五张12000的催更票。当然…………希望不大也就是个念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