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他多少还有些担心空月真人输不起,借着天藏洞坑自己一把,现在看来好像是多虑了。
他飘身穿过水帘落入洞中,光线登时变得幽暗,洞内的石壁隐隐透出一抹青色的光晕,那玄妙气息便是由此而来。
忽然身后瀑布合拢,眼前彻底暗了下来,但借着石壁上散发出的幽光,仍然能够朦朦胧胧看清楚天藏洞里的景物。
天藏洞并没有刁小四想象中的那么大,最宽处不过三丈,深亦不到十丈,几乎一眼就能望见底。
洞口异常潮湿,低洼处积起了一方小水坑,里面却十分干燥。
两边的洞壁上各有三篇用阴文雕琢的石刻,山洞尽头的石壁上也有一篇,合在一起想必就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正道至高圣典《太真七卷》。
在石壁近处的地面上,有不少或深或浅的凹坑。刁小四起初并不晓得那是什么,后来才意识到,这些凹坑是历代昆仑瑶台宫的不世天才入洞参悟修炼,在石壁前打坐经年累月磨出来的。
除此之外,天藏洞中别无长物,显得格外寂静空寥。
刁小四对《太真七卷》事实上没有多大的兴趣,但他很想见识见识众人口中所说的昆仑始灵——王母娘娘留下的一缕神识,定然错不了。
可惜不管是天上贬落的神仙还是人间的死老头,都不晓得如何唤醒始灵,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讨价还价从她身上多弄点好处出来。
有些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遇而不可求全凭机缘巧合。
刁小四一边缓步往洞里走,一边随意打量两旁洞壁上的石刻。
靠洞口的是《太真七卷》里的起首两篇,每篇的字数约莫在三四千左右,密密麻麻几乎占了洞壁一半的面积,讲的是瑶台宫诸般修炼功法的概要与领悟。上面记载的内容虽然颇为深奥玄奇,但对刁小四而言已经没有太大价值,而且若非瑶台宫的弟子,即使背得滚瓜烂熟,限于修炼的功法不同,也同样无法运用。
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字数明显少了许多,里面记述的也不再是修炼功法,而是对若干最基本的大道法则进行阐述与推衍。
刁小四一目十行地扫视一遍,发现两卷真言洋洋洒洒两千余字,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有为无之体,无为有之根;无为道之体,道为无之本;不有而有,虽有不有。”
这道理自己三年多前就懂了,现在看来已无甚稀奇。
当然,《太真七卷》里的字字精雕细琢的阐述比起龙城老爹不负责任的一通乱涂乱刻,显得要细密完整也更加深入浅出,相对容易理解也易于参悟。
但这样做也有副作用,就是让后来的修炼者不知不觉中就坠入了前人留下的窠臼,从此陷入一种既定思维模式,越往前行路越窄,除非能以旷世才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否则早晚会走到胡同的尽头,黑暗的深处。
洞壁最里头面对面合计四百余字刻的是《太真七卷》里的第五卷和第六卷内容。
这两卷经典显得格外晦涩难懂,时不时出现跳跃性的记述,到第六卷结尾的四五十字,几乎完全失去了逻辑性,更像是某人醉酒后在石壁上留下的涂鸦。
刁小四却来了兴致,他隐隐约约猜到,这些看似零乱残破的语句,实际上是写下《太真七卷》的那位昆仑先贤在苦悟大道极致奥妙时,灵感迸发所产生的智慧火花。或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或是惊世骇俗的颠覆语论,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传承千年光照万古。
他翻来覆去将第五卷和第六卷读了不下十遍,迷惘的眼神逐渐清晰明亮了起来。
从本质上说,两卷经典试图讲明的只有八个字:“不无而无,虽无不无。”
其中的道理刁小四也是在昨天与空月真人一战中,于生死关头触动灵机,才豁然顿悟。不过石壁上的阐述明显要比宁无奇来得更加深入,甚至提出了不少悖论与类似于质问的困惑观点。
不知不觉,刁小四在石壁前盘腿坐了下来。
假如《太真七卷》仅仅是一些所谓的盖世奇功秘籍,他早就不屑一顾。但对于大道法则的探索与记录,却正挠到了他的痒处。
倘若以绝对修为而论,昨日击败了空月真人,刁小四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世数一数二的超绝高手。但那多少是依靠了灵集丹王、天命符和昆吾神刀的助力,而单论的纯粹道心境界,他远未达到大圆满的境界。
何况,短短数日的工夫他的修为突飞猛进臻至巅峰,根基并不稳固,尚需慢慢雕琢消化,否则很容易滋生心障引起走火入魔。
于是,才有了今日的天藏洞之行。
这也是刁小四在前往虚无大荒之前,能够再次提升自己的唯一途径与机会。
然而究竟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