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说过:‘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於世,而诗赋几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故策论者,可考士人眼界,见识,观天下之脉络,若是如此,必然能网尽天下英才,为我国朝所用!”高心夔说着这话的时候,眼中似乎能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整个人的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这是自己和肃顺当年私下谈过的事儿,肃顺对此也颇为认可,准备日后掌握天下权柄的时候就一力施为,未曾想,如今肃顺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你说的是,策论的确是极为重要的,”太后赞同了高心夔的观点,这日后英国人从中国的科举学去的西方文官考试,也是考这些东西,更别说日后****的公务员考试,呵呵,那也是考策论的。“欲速而不达,这是正理,好了,高心夔,没有三两三,自然也不敢上梁山,你既然要上梁山,总要写个投名状,”太后微笑道,“你的才干本宫瞧见了,确实是人杰,将你放在县令的位置上,的确是大材小用了,写个投名状,让本宫再瞧瞧你的办事能力,如何?”
。。。
“配蘅,”文祥叫着宝鋆的字,“听六爷说,太后的意思,要加恩科的人数?还要加别的?”
“是这个意思,我在鉴园隐隐听说过这事儿,太后的意思,怕是不仅仅要加恩科的人数,还要把那些衙门里头的吏员改为官员,定品级,可升迁,这事儿怕是还没传出去,六爷的意思,还是要慎重,叫咱们别说,若是说出去,那些衙门里头的苏拉都要乐疯了,可不仅仅是改吏为官这么简单的事儿,也即是说这送折子的苏拉,”宝鋆指了指外头,“也能坐到咱们的位置上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也不知道这事儿是好是坏,就且放着。”这事要是泄露出去,怕是太后受尽天下人心,还要什么议政王!
“恩,太后的意思怕也是无奈的很,洪秀全造反,究其原因,还不是为了一顶官帽子不可得而走火入魔?他走火入魔不要紧,倒是害的咱们生灵涂炭了这么多年,哼,这和当年张元吴昊两个落第的士子投奔西夏来攻打宋室不是一样的道理,当年宋室从此就不在殿试黜落,如今恩科加了,每科能多录个一两百人,这些心怀逆望的人有了指望,怕也能消停一会了。”
“谁说不是呢,”宝鋆点点头,“就说那龚澄,就在这逆心之类!这眼看着就又是一个大争之世,这时局,怕是和东周时候差不了多少,君不正而投外国,从今往后,怕也是不新鲜咯!”
两个人闲谈了一会,一个苏拉进来禀告,“桂中堂府上来了人,说桂中堂午时二刻没了。”